金秋。正值收获之际的山东省乳山市成功举办了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冯德英文学馆开馆仪式”以及“冯德英文学创作50周年座谈会”。<?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冯德英文学馆是胶东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成果
乳山是作家冯德英的故乡,也是冯德英文学创作的母土。<SPAN lang=EN-US>1958年,不满23岁的冯德英便以长篇小说《苦菜花》跻身文坛,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苦菜花》连同后来的《迎春花》《山菊花》(共称“三花”)出版以来,已多次再版,发行逾千万册,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这三部小说均以其故乡乳山为背景,描写了胶东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表现了乳山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作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以小说中的“母亲”为代表的胶东妇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母爱情怀与大爱精神,成为中国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 lang=EN-US>20世纪80年代,冯德英开始创作长篇三部曲《大地与鲜花》,其中第一部《染血的土地》和第二部《晴朗的天空》已经出版。他的创作始终植根于自己熟悉并热爱的胶东故土,成为胶东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SPAN lang=EN-US>
为纪念冯德英的文学成就,深入研究冯德英的创作特点,带动当地文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乳山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了以冯德英本人命名的“冯德英文学馆”。该馆建筑面积<SPAN lang=EN-US>1400余平方米,不但收藏、展出冯德英创作生涯中的相关资料,还将作为当地文学阅读、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 lang=EN-US>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向冯德英文学馆开馆表示热烈祝贺。<SPAN lang=EN-US>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在贺信中说,冯德英同志是我国当代有着广泛影响、至今仍然笔耕不辍的著名作家。在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中,冯德英同志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反映现实、为人民写作,努力塑造中国人民的光辉形象、弘扬民族精神的创作追求,值得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学习。冯德英文学馆的开馆暨研讨会的召开,必将有力地促进冯德英创作研究及其作品的传播,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优秀作家的创作历程,更好地从优秀作品中获得教益和启迪。<SPAN lang=EN-US>
中共乳山市委书记傅广照介绍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冯德英是乳山人民的骄傲,是乳山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积极投建这座文学馆,也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当地领导班子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性。<SPAN lang=EN-US>
冯德英本人坦诚地说,这座文学馆不是一个人的文学馆,不是作家个人成绩的展示,它应该是乳山人民、胶东人民革命精神的反映,它要坚持地域性、人民性和文学性,需要大家来丰富它。<SPAN lang=EN-US>
贺敬之、高洪波、张炯、玛拉沁夫等众多文学艺术界人士致信称赞冯德英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格,并祝贺该馆开馆。诗人、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崎嵘,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彭蕴锦,以及董保存、吴振录、李贯通、刘玉堂等出席了开馆仪式和座谈会。<SPAN lang=EN-US>
冯德英的文学创作启发作家深刻思考与人民的关系<SPAN lang=EN-US>
在同日举行的“冯德英文学创作50周年座谈会”上,众多作家、评论家、学者就冯德英的文学创作历程进行了回顾、评述和讨论,与会者的发言角度各不相同,却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的作家应该怎样处理与人民、与时代、与历史的关系。<SPAN lang=EN-US>
冯德英不仅在文学创作中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盛赞故土和乡亲,肯定胶东人民在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贡献,更是在生活中回馈家乡和人民的深情厚意。<SPAN lang=EN-US>1958年,《苦菜花》出版后,冯德英将<SPAN lang=EN-US>8000元稿费全部捐给家乡的烈属、军属。<SPAN lang=EN-US>2007年,冯德英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在冯德英文学馆开馆仪式上,冯德英捐出全部20万元奖金,在家乡15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书屋。“我是乳山人民的儿子,我是胶东人民的儿子”,冯德英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高风亮节,而是一位赤子对母亲最自然的回报。在他看来,自己的文学成就并非天分,而是胶东地区革命斗争的环境、乡亲和亲人的英雄壮举点燃了他创作的激情,他说:“我特别热爱我的故乡”,“我与故乡的土地和人民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SPAN lang=EN-US>
在座谈会上,吉狄马加说,探讨冯德英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回顾一个作家的成长之路,更在于启发今天的作家如何处理好与历史、与人民的关系。冯德英的作品见证了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走向希望的进程,塑造了一个时期尤其是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的形象。冯德英的成就让我们重新思考“为什么而写作”这一看似老生常谈实际上却是常谈常新、具有本质性的追问,尤其在工业化、后工业化的时代,我们的作家更要思考,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我们应持什么样的写作姿态,我们的写作原则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吸收母体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SPAN lang=EN-US>
陈崎嵘认为,冯德英的创作成就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的肯定,思考冯德英的文学创作之路可以更好地回答一些作家思想上的矛盾、创作上的困惑。其次,在冯德英身上,“浓”与“淡”的品格都非常突出,他对后辈作家、对土地、对人民、对故乡都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而对“名”与“利”则非常淡薄,这种德艺双馨的文学精神和文学品格也值得当代作家学习。<BR> 面对众多赞誉,冯德英真诚地说:“我知道自己有几分几两,很清醒。我的小说有它特别的地方,但是回头看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个作家总是有长有短。”因为这种不满足、这种自省,虽成就突出、年过七旬,但是冯德英依然笔耕不辍,继续书写着胶东大地激荡的生活。据悉,进入新世纪,冯德英与作家阿真联手创作《炼狱中的天使》三部曲,<SPAN lang=EN-US>20集电视连续剧《天堂之约》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现已封镜。<SPAN lang=EN-US>
(来源:<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3" Month="9" Year="2008">2008-09-23中国作家网<SPAN lang=EN-US>/刘秀娟<SPAN lang=E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