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雾锁寒冬
   admin                 0

《雾锁寒冬》:悲歌当泣 远望当归

 

郑华

 

“三花”的墨香,源自乳山,流芳海内外。幸喜的是,当代著名作家冯德英先生老骥伏枥,创作活力依然不减,其新作《雾锁寒冬》文墨馨香最近再度飘回家乡。<SPAN lang=EN-US>2010年<SPAN lang=EN-US>5月,威海市委宣传部张剑部长应乳山邀请参加中国(乳山)第三届母爱文化节。期间张剑部长约请冯德英先生创作一部反映胶东人民抗日题材的电视文学剧本。短短一年多,由冯老先生策划、阿真女士执笔的电视文学剧本《雾锁寒冬》在2011年<SPAN lang=EN-US>11月顺利付梓,剧本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SPAN lang=EN-US>

《雾锁寒冬》剧本分上下两卷,</SPAN>60余万字。主要讲述了一九三一年,九·</SPAN>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对我华北的大举进犯,美丽富饶的山东半岛亦处在岌岌可危之中。本剧的男女主人公们,正是在这国破家亡、雾锁寒冬的险要关头,于胶东这片燃烧着抗日烽火的土地上,</SPAN>置个人危亡于不顾,以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开始了他们崇高与卑鄙、善良与邪恶、美丽与无耻、爱情与阴谋的险危四伏的人生之路……</SPAN>

 

悲歌可以当泣

 

《雾锁寒冬》是一曲悲壮的胶东革命史诗。剧本以胶东一一•四武装暴动、天福山起义、雷神庙战斗、马石山扫荡等历史事件为主线,贯穿着亲情、爱情和纯真的革命友谊,交织着正与邪、善与恶的较量,将各阶层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进犯胶东之际的所作所为、不同的精神面貌及复杂的情感纠葛,描写的淋漓尽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SPAN lang=EN-US>

剧中受地主压迫而胆小怕事的柳叶儿在民族大义前逐渐觉醒、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东北流亡学生安紫叶一生坚守革命信念,矢志不渝拥护共产党的决心与她的同伴陈文依攀强附贵、卖国求荣沦为日本汉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辛家少爷辛福刚在领导学生运动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为组建“三军”、参加战斗而抛家舍业,最后为保护兵工厂死在了日本人的酷刑下;民主进步人士马一良为抗日捐款捐物,继大儿子牺牲后、面对二儿子马伟雄又被日本特务梅枝春蛊惑且把辛福刚亲手送给日本鬼子的罪行,令马一良无颜面见父老乡亲,他大义灭亲的壮举令人扼腕……<SPAN lang=EN-US>

    牺牲丈夫的大少奶奶江秋燕受先进思想和革命觉悟启发,一度爱上马家大院的账房管家田康,这个潜伏的日本特务既愚弄了江秋燕的感情,又对整个胶东的抗日局势造成了危害,发人深省;逃难学生安紫叶虽吃苦耐劳还是难逃被人贩拐卖到妓院的命运,被辛福刚救出后,与之相爱成家并默默支持丈夫的革命工作,在丈夫去世后,她受尽人间的百般困苦和磨难,刚找到有了依靠的路警,不料却又让小鬼子杀害。后来刚想和辛福来好好爱一场,不曾想又叫变成汉奸的辛福来借日本人的刀杀死,悲惨的命运使人叹息;让人欣慰的是,辛福来虽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安紫叶,却不得不听从父命娶了丑妻,他受少爷辛福刚的启发,刚开始还有点进步思想,随着局势的危险,他贪求荣华富贵的本性暴露无遗,出卖同胞、卖国求荣,最终还是难逃灭亡的下场……剧本在配角人物的行为方式、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物性格塑造上个性鲜明,叙事贴切,情感复杂交融,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人性的拷问。<SPAN lang=EN-US>

    从“悲歌可以当泣”的角度看,作家以浓重的笔墨集中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身处“雾锁寒冬”的胶东儿女高尚纯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卑鄙邪恶阴谋的无情对立;热情讴歌了胶东人民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高度赞扬了胶东抗日军民团结一心、抵抗外辱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SPAN lang=EN-US>76岁的冯德英老先生是从烽火连天的胶东走出来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对革命精神的追求和向往从未改变,他的小说总是以家乡苦难的战争年代为背景,贯穿着喜与悲、血与泪、挫折与胜利、理想与现实,在饱尝磨折之后,自悲情始,在胜利与光荣中定格。很显然,这是一部用心灵之笔写就的催人泪下的抗战悲歌。悲歌可以当泣。<SPAN lang=EN-US>

 

远望可以当归

 

《雾锁寒冬》又是一部艺术化的胶东战争史,抗战期间饱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胶东半岛,到处血雨腥风,久久弥漫着抗日烽火的硝烟。在这个历史背景里,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胶东人民保家卫国、英勇斗争的血染的风采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精神,对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SPAN lang=EN-US>

随着剧情的延伸,在胶东革命者发动震惊中外的“一一•四”武装暴动后,<SPAN lang=EN-US>1937年<SPAN lang=EN-US>12月<SPAN lang=EN-US>24日,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书记理琪领导人民拿起长枪、土炮、大刀和红缨枪,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了威震胶东的武装起义,宣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胜利诞生。这次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拉开了胶东抗战的序幕。<SPAN lang=EN-US>

1938年<SPAN lang=EN-US>2月<SPAN lang=EN-US>13日</SPAN>,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率三军一大队一举解放了牟平城。战后,正值理琪等领导同志在城南雷神庙开会研究敌情时,从烟台赶来的日军海军陆战队百余人包围了雷神庙。我第三军干部战士二十余人坚守庙舍,顽强地抵抗着数倍于己的日军,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中,理琪同志不幸英勇牺牲,年仅30岁。<SPAN lang=EN-US>

1942年冬,日军<SPAN lang=EN-US>15000人、伪军<SPAN lang=EN-US>5000人共2万人、配以<SPAN lang=EN-US>26艘舰艇、飞机<SPAN lang=EN-US>10架封锁半岛沿海。自11月<SPAN lang=EN-US>19日</st1:chsdate>开始,至<st1:chsdate w:st="on" Year="2011" Month="12" Day="29"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12月<SPAN lang=EN-US>29日</st1:chsdate>结束,历时<SPAN lang=EN-US>40天,分三个清剿阶段,采用“拉网合围”、“分进合击”、“梳篦式”等战术,对胶东抗日根据地马石山一带进行毁灭性的“大扫荡”。日军白天无山不搜,无村不梳,连荒山野寺、小土地庙也不漏过;晚上在各个要道、山口拉上铁蒺藜,挂上铃铛,每隔三五十步燃火一堆。敌人得意地夸口说:“只要进入合围圈内,天上飞的小鸟要挨三枪,地上跑的兔子要戳三刀,共产党八路军插翅难逃。”据幸存人回忆,这次“扫荡”,村村遭劫,户户蒙难,马石山上尸骨遍野。乳山民政局档案记载:日军此次“扫荡”,仅在马石山周围就残杀抗日军民503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牺牲在马石山战斗中已知名的乳山籍烈士就有27名。<SPAN lang=EN-US>

《雾锁寒冬》整部剧本真实记录了“天福山起义”、“血战雷神庙”、“马石山突围战”等重大战役过程的始末,客观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胶东人民浴血奋战、顽强不屈的英勇事迹,对当时残酷的革命斗争刻画得严谨详实、感人肺腑。书中事件发生地点多是据实记录,历史背景真实,叙事脉络清晰,语言鲜活生动,人物也多有生活原型且进行了艺术加工,剧中闻名胶东的革命英烈张连珠、理琪等直接使用了真实姓名,英雄人物于明志则是胶东家喻户晓的著名抗日将领于得水的原型。<SPAN lang=EN-US>

作家站在新时代的潮头,用热情的文字和激扬的笔调坚守对家乡的颂扬与瞻望,他所有的作品浸润着对故土刻骨铭心的感情和深深的依恋。《雾锁寒冬》是一幅充满艺术化的胶东抗战画卷。作品既缅怀逝去的先烈和胶东父老、礼赞胶东人民的革命精神,又向世人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这对新时期胶东人民勿忘国耻、建设美好家乡有着积极地教育意义和现实作用。《雾锁寒冬》是作家继“三花”之后又一部立足家乡创作的精品力作。远望可以当归。<SPAN lang=EN-US>

 

 

附:

阿真:原名王洪荣,女,山东荣成人。<SPAN lang=EN-US>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大中文系。历任济南市文联《泉城文艺》小说编辑,山东省作协《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杂志小说组组长,《青岛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SPAN lang=EN-US>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SPAN lang=EN-US>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女大学生》、《鬼屋》、《雾中丽人》,中短篇小说集《伤心的海湾》、《无色的虹》,短篇小说《我看见了大海》等。短篇小说《伞》获1981年山东省大学生优秀作品奖,《唉,青林岗》获1982年《泉城文艺》奖,《沙冢》获1989年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中篇小说《无色的虹》获1990年《时代文学》优秀小说奖。小说集《伤心的海湾》、《无色的虹》;小说《我爱你,孩子》被介绍到国外;短篇小说《我看见了大海》被改编为电视剧,并获得中央电视台星光奖。<SPAN lang=EN-US>

 

 

联系电话:0631-6871606 

电子邮箱:fdywxg@foxmail.com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71号

邮编:264500

联系人: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