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我不无自豪地告诉你,<SPAN lang=EN-US>52年前我就读过红色经典《苦菜花》。<SPAN lang=EN-US>
1958年,我购买了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联合向全国青年推荐包括《苦菜花》在内的十本书,当我翻开《苦菜花》的第一页便立即被“在山东昆嵛山一带,到处是连绵的山峦……”</SPAN>所吸引。为何如此敏感?因为我生在乳山,3岁时在妈妈的怀抱中离开了它,对于它的了解仅限于母亲和姐姐回忆中的只言片语,现在面前出现了以家乡为题材的书,怎能不欣喜若狂呢?受解读故乡热望的驱使,我一口气读完了它,作家冯德英以革命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苦菜花》,历史的、艺术的再现了<SPAN lang=EN-US>1937年<SPAN lang=EN-US>12月天福山起义后胶东军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塑造了以母亲为主人公的英雄群体。我为书中出现家乡广阔的社会画面、鲜活的人物而惊叹,为这部胶东革命的史诗、抗日英雄的画卷而激荡,增强了我对故乡的向往,特别是塑造的母亲形象,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萦绕于我的心间。<SPAN lang=EN-US>
书中的母亲,“她今年39岁,看上去倒像是<SPAN lang=EN-US>40开外的人了”,猛然让我回忆起我的妈妈当年抱着我领着三个未成年的姐姐闯关东时40岁,与书中的母亲堪称年龄相仿的姊妹,出于对两位母亲的敬仰,很自然地将两位同时代的老姊妹靠拢,寻找其相近与相似之处。《苦菜花》中的母亲与我的妈妈同是农家女,同样嫁给农民丈夫;母亲的丈夫冯仁义为躲避地主的迫害星夜逃离家乡;我的父亲则因为怒打欺侮百姓的乡长而远走他乡;书中的母亲有五个孩子,而我妈妈有四个子女,这几点两位母亲很相近。书中母亲的丈夫逃走之后,领着五个孩子颠着小脚向土里刨食,从未向富人低头,在饱受人间艰辛的苦难岁月中相继将子女送进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我的妈妈在父亲走后不堪乡长的凌辱和迫害,于<SPAN lang=EN-US>1941年的一个黑夜带领我们姐弟四个踏上了闯关东之路,几经跋涉到达了安东(今丹东)郊区。在举目无亲无立锥之地的异乡,妈妈坚决不将女儿送到日本的纱厂当童工,也坚决不给富人当使女,而是每天将我用带子拴在窗棂上,她和三个姐姐冒严寒披星戴月去远山打柴、摘松球,再挑抬到市里叫卖换得几斤粮食糊口,在饥饿中熬过了五年。<SPAN lang=EN-US>1947年丹东解放了,人民政府没收了日本鬼子的工厂,招收纺织女工,刚刚解放的丹东人对共产党缺乏认识,都不愿将儿女送进工厂,而我的妈妈在胶东就听说共产党为穷苦人打天下,毅然送三个姐姐进工厂。上世纪八十年代三个姐姐都离休了,老姊妹聚到一起时都赞美妈妈:咱妈思想进步呀,要不是送咱仨进工厂,今天咱们都是农村老太婆了。<SPAN lang=EN-US>
在子女生活道路的选择上,《苦菜花》中的母亲义无反顾的将子女送进了革命队伍,我的妈妈将三个女儿交给共产党。老姊妹俩因环境的不同,做出了不同的抉择,她们两人信仰、拥护共产党的觉悟是相近的,但母亲是把女儿送上血火滚滚、生死未卜的战场;我的妈妈为子女生存而奔波,从中可以对比出母亲的政治品质高于我的妈妈,可见,作家冯德英先生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更具典型意义,更具艺术感染力。<SPAN lang=EN-US>
1961年,党中央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中毕业的我向往家乡而自愿返回故乡。临行前,我把喜爱的《苦菜花》卷入铺盖中,回到阔别<SPAN lang=EN-US>20年、诞生《苦菜花》的热土上。在这块向往又陌生的土地上,我和乡亲们一起刨地、送粪、春种、秋收,在感受胶东大自然美的同时又经历了劳动的艰辛,从中也更体验到乡亲的淳朴、坚韧。我曾多次听他们讲于得水打鬼子的传奇故事,再次激起我重读《苦菜花》的欲望。我开始每天夜晚在油灯下再读《苦菜花》,妈妈发现我“用功”,问我:“桥儿,什么好书那么着迷?”我告诉她在读《苦菜花》。妈妈说:“读给我听听好不好?”从第二天开始,夜饭之后,我在油灯下为妈妈朗读《苦菜花》,妈妈盘腿稳坐,手托下巴,双目微合,细耳聆听,伴随我的朗读,她有时叹息,有时以手拍腿,有时朗笑,有时唏嘘,灯光中泪花闪烁。一个月后,朗读完毕,我要妈妈谈“听后感”,妈妈说:咱不如书中那位老姊妹呀,你看,人家遭敌人毒打,不吐露兵工厂的秘密,还到鬼子据点亲手放枪打死汉奸。说完又加上一句:这位老姊妹还活着吗?你领我去见见。妈妈的赞美,承认自己不如老姊妹,说明了作家刻画的母亲不单单是胶东劳动妇女的形象,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光辉的革命母亲的典型。而妈妈提出要见见这位老姊妹的要求,证明冯德英先生描写、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的非凡艺术功力。<SPAN lang=EN-US>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塑造的革命母亲形象可谓不少。《我的一家》中的陶承、《驰骋中原》中的陈少敏、《红岩》中的江姐,戏剧中的沙妈妈、李奶奶,她们成功地感动了千万中国人,成为人们学习的光辉典范。这些作品记述和塑造的母亲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重在刻画他们在直接对敌斗争中所表现的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坚强品质,而《苦菜花》塑造的一个普通农村母亲以撒播母爱推助革命这种典型在文学作品中,实属唯一。<SPAN lang=EN-US>
《苦菜花》被社会公认为母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苦菜花》中母亲的原型来自乳山,作者冯德英是乳山人,乳山市委、政府将乳山市命名为“母爱圣地”可说是定位准确。把母爱这种社会现象引移到文化领域,进行学术探讨,从而形成文化的一个新命题,可谓是慧眼独具的创举。为了推动母爱文化的形成,乳山市委、政府举办了两届母爱文化节,举行母爱文化研讨会,请北师大
朋友,假如你置身于乳山,不管你去农村还是市区,你都会感受这里空气中弥漫着母爱的温暖,人们的眼神中传递着母爱的祝福,语言中交流着对母爱的赞美,在这里,无私、包容、深沉、博大的母爱已成为爱的本源。母爱不仅是人类繁衍的力量,也是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动力,不难想像,这种精神的弘扬、提升,必将孕育着中华儿女爱祖国、爱人民、振兴中华的博大情感。<SPAN lang=EN-US>
朋友,你读过《苦菜花》后,一定会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你如果走进母爱圣地乳山,将会为伟大母爱而欢呼。朋友,你认识苦菜吗?在乳山土埂地堰、山坡路旁都能见到它绿叶尖削、身姿矮小、很不起眼的身影;不管车碾脚踩、风吹雨打,它都能顽强地生长,不管不顾地为山野增添生机。朋友,你尝过苦菜吗?它根苦、叶苦,但它在苦中仍把金黄灿烂的花朵奉献给养育它的大自然……</SPAN>写到这里,我不禁忘情的向大地高呼:苦菜花,母爱花!<SPAN lang=EN-US>
(本文获“威海艺校杯”读苦菜花小说,弘扬母爱文化有奖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