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研究
冯德英——“母爱教育”的旗帜
   admin                 0

冯德英文学馆组织了“读《苦菜花》小说,弘扬母爱文化”的征文比赛,是别具慧眼的文化盛举,是一件功德无量的教育大事。<SPAN lang=EN-US>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冯德英用自己不朽的文学作品,在实际上最早,也是最大胆的倡导了“母爱教育”,其前瞻性被半个世纪之后的时代进步所证实,而且会越来越被人看作是历史的进步。<SPAN lang=EN-US>

众所周知,早在<SPAN lang=EN-US>1952年冯德英就在撰写《苦菜花》,而《苦菜花》的主人公是母亲。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胶东革命母亲的高大形象,她身上闪烁的是最伟大的母爱,而这一点却长期被评论界所忽视,今天应当拨乱反正。<SPAN lang=EN-US>

今天的读者也许很难理解:为什么“母爱教育”都要批判?母爱有什么错?<SPAN lang=EN-US>

然而,《文登一中志》的《大事记》上赫然记载:“<SPAN lang=EN-US>1963年<SPAN lang=EN-US>10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三篇批判‘母爱教育’的文章,全校开展相关讨论和批判。”(引文见该志第19页)

当时批判的靶子是一生献给小学教育的女校长斯霞,她说了一句“要像妈妈一样地爱学生”,就成了“母爱教育”的黑样板。母爱教育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宣扬“人类之爱”等等帽子满天飞,不久来了“文革”,斯霞自然全国游斗,老人备受折磨。<SPAN lang=EN-US>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德英却热情的讴歌母亲,讴歌母亲博大精深的爱,大爱无私,大爱无涯。母亲爱她那群走向革命的子女,爱那些在“八路窝”里生活和战斗的人们,母亲全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SPAN lang=EN-US>

《苦菜花》中的母亲,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是叱咤风云的巾帼,也不是能决定一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女强人,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可亲可爱的胶东妇女。冯德英塑造的母亲贤惠、正直、热情,“在村中一向是受人尊重的女人,谁都知道,她贤惠,心肠好,待人直,为人正派,肯帮助人……</SPAN>”一言以蔽之,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母教的懿范。这是具有开拓意义的。<SPAN lang=EN-US>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当代文学形象画廊中,这个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母教”光辉。众多的妇女多是战斗英雄(冯德英完全有条件写胶东的女民兵英雄),是咬住恨的女干部,却不准写她们的爱,哪怕是刻骨铭心的对子女的爱,以致在所谓的“样板戏”中,女人全是单身的(有个阿庆嫂,男人也去跑单帮了),或者只是用理性训人的(例如《龙江颂》、《丰收之后》)。唯独冯德英却高举着爱的大纛,不怕别人说成是“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大唱“人性美”的赞歌。在《苦菜花》中,母亲用干瘪的奶头替女儿带外甥的细节催人泪下,可以说唱出了最高亢的“母爱的赞歌”。<SPAN lang=EN-US>

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母爱教育”在中国大地崛起,乳山迅速成为全国开展最好,发展最快的样板地区,冯德英家乡的人民意识到冯德英开拓的母爱精神确实是功德无量的。所谓“母亲教育”,就是“教育母亲”,让人如何做妈妈。冯德英树立了革命战争年代母亲的样板,其“母爱”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新时期同样需要“贤妻良母”,需要博大精深的“母爱”。<SPAN lang=EN-US>

“国母”宋庆龄先生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母亲”。老百姓也说:“一亩地,要个场;八十岁,要个娘”。母爱是真正万岁的,它与人类永存。《苦菜花》热情地讴歌了母爱,所以是不朽的!

最后说一下这次征文。题目选得很好,需要全社会支持。当前“母爱”有些缺位,“溺爱在毁孩子”不说,爱不得其途径,浮躁的社会风气,让女孩过早“性化”,搞什么《城市宝贝》之类,都是作践孩子的。征文与时尚无关,与追求升学率也相距甚远,所以坚持甚难。愿乳山冯德英文学馆的有识之士坚持下去!

(本文获“威海艺校杯”读苦菜花小说,弘扬母爱文化有奖征文特别贡献奖)

 
上一篇:苦菜花开的地方
下一篇:没有了

联系电话:0631-6871606 

电子邮箱:fdywxg@foxmail.com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71号

邮编:264500

联系人: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