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研究
没有名字的“母亲”
   admin                 0

长篇小说《苦菜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红色经典作家冯德英的成名作,这是一部以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军民团结抗战斗争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版,在那个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兴盛的年代掀起新一轮的轰动,引来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热评,并获得一致的赞誉。很多当年最具权威性的文学理论家如何其芳、王燎荧以及文评新秀李希凡等都撰写文章,对《苦菜花》给予了肯定性评论,一时间,《苦菜花》“香”遍全国,成为广受推崇的文艺作品。<SPAN lang=EN-US>

《苦菜花》之所以如此大受欢迎和赞誉,不仅仅在于它真实地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民团结斗争生活,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特别是心理描写的成功运用,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开拓之功,具体说就是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成功。当时的著名文学评论新秀李希凡这样高度评价“母亲”这一形象的意义:“《苦菜花》在我国的革命文学里,还是第一个创造了这样一位完整的革命母亲的形象。”在某坦克部队官兵关于《苦菜花》的座谈会上的发言中,也有人表达了对“母亲”形象的赞颂,“作者把母亲的一颗淳朴、善良的心,她的坚强的性格和她思想感情的发展过程,逼真地描绘出来”,“《苦菜花》中塑造的母亲形象,她那种把一切贡献给革命的崇高精神,激动着每个读者的心灵,深深地引起人们的喜爱”等等。这些来自评论界和读者们内心的声音,表明了这一艺术形象塑造的巨大成功。<SPAN lang=EN-US>

“母亲”是《苦菜花》的核心人物,这一人物的可贵之处是思想开通,具有较早的觉醒意识。“母亲”在小说中的形象质朴真实、平凡伟大。既有着母性的慈爱柔肠,也有着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既自然质朴,又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她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在村人眼里,她贤惠善良、为人正派、乐于助人,且又吃苦耐劳、意志坚强、头脑清醒。最为难得的是,“母亲”已经有了初步的反封建意识,她的觉醒比之其他人要早得多,对于新思想、新事物接受得也很快。所以,她能够不顾村人不解的眼光坚持让女孩子去读书,还敢于为支持女儿工作公然冒犯族长,能为杏莉母亲和长工王长锁的爱情呼吁,还能为支持花子解除买卖婚姻、与老起结为眷属而奔走。所有这些常人做不到的举动,“母亲”却做到了,这显示出“母亲”极大的同情心和善良的本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她所具有的较高思想境界和革命素质。“母亲”的这些异乎他人的行仪,用安家正先生在他的《胶东文学史略》中的述评来说是受了“得风气之先”的胶东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一评论是很中肯的,也符合冯德英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构想,他的确无意于将“母亲”抬高为一位“女权主义者”。是胶东开化较早的地域文化氛围,为产生“母亲”这样极富同情心且又容易接受新思想影响的少数人提供了可能。这种较早的觉醒意识,是她能够从一位普通母亲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的真正原因。<SPAN lang=EN-US>

然而我们发现,作为作家冯德英倾力塑造的核心人物形象,《苦菜花》中的“母亲”却没有自己的名字。我想这并非作家的疏忽。<SPAN lang=EN-US>

首先,“母亲”是高度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是个体形象与群体形象的结合,兼具抽象性与具体性、模糊性与清晰性的特征。谈到“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冯德英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书中的母亲不是我个人的母亲,是许多革命母亲的缩影”,但他同时还说:“没有我母亲的影响,也不会有《苦菜花》中的母亲。”的确,《苦菜花》的前身是一篇只有四万多字的回忆性文章——《我的母亲》,后来在此基础之上,几易其稿、反复修改,最终才成为今天这部将近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冯德英在《苦菜花》中塑造的“母亲”形象实则是他自己的母亲形象的艺术化和典型化。</SPAN>他笔下的“母亲”,质朴亲切,正直善良,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冯德英将“母亲”这个人物放在抗日战争你死我活的矛盾和斗争的大背景之上,放置在诸如料理家务、照顾儿女、接待革命同志、处理乡亲邻里关系等平凡琐屑的乡村日常生活之中,来展现她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行仪。</SPAN>小说中有关“母亲”的许多故事和情节,都属作家本人亲见亲历,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从“</SPAN>母亲”生活的环境氛围、文化气氛中,我们能捕捉到鲜明的中华民族的印痕,“母亲”的品德行为也映射出中国千百万革命母亲的真实面貌,是颇具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的革命母亲”。正如李希凡所言:“从作者所描绘的母亲的丰富的精神境界,崇高的革命品质来看,不能不说她是反映了千百万中国革命母亲的本质面貌,塑造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所以说,《苦菜花》中的“母亲”既是一个具体、清晰的人物,也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形象;既是对一个个体形象的单独描摹,又是对一个群体形象的总体写照。<SPAN lang=EN-US>

其次,“母亲”所体现出的母爱形式具有广博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苦菜花》中“母亲”的爱是一种无垠的“大爱”。这种博大的母爱的内涵在于,一方面“母亲”十分疼爱自己的几个儿女。在丈夫避祸关东的日子里,她独自一人承担起了全部家务,面对生活的重担,她从不叫苦,在子女面前总是那么精神饱满、镇定从容。这个缺少男主人的六口之家,在“母亲”瘦弱身体的支撑下过得十分艰难但却有声有色。作为冯家五个儿女的母亲,她以个人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重担的无比坚忍抚育着自己的儿女,也滋养着儿女们的品格。另一方面,也是这种博大的母爱最重要的方面,是“母亲”对别人儿女的悉心关爱。所有来过她家的干部战士,都受到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料,她像慈母般地关爱他们的伤痛和心事,把一腔真诚的母爱无私地倾注在这些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革命战士身上。“母亲”的这种举动出自一种非常自然朴素的想法,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一位母亲,她自己的子女出门在外,对自己儿女的牵挂和担忧,使她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些革命战士的母亲的心情,她关心照顾别人的儿女,也是为了安慰另一位母亲对儿女的牵挂之心。显然,这种母爱是一种天然淳朴的母爱,也是一种更为高尚的母爱,它超越了那种狭隘的范畴,上升为更加广博的爱的形式。</SPAN>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又是每一个受过她关照的革命战士的“母亲”。</SPAN>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亲”没有文化,当然不懂得这些古语,但她却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古训,在她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璀璨光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母亲”是“中国妇女的崇高道德的代表”,是真正的博大的“母爱”的代言人,是“中国的典型的母亲”。</SPAN>

因此,《苦菜花》中的“母亲”虽然没有名字,却并没有影响到她在作品中的地位,反而,由于“母亲”这一称呼本身所具有的高度典型性,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愈发高大丰满起来。这个以作家本人的母亲为原型,以千千万万个伟大而平凡的中国妇女的行仪塑造出的英雄的中国革命母亲形象,以她高尚的品格操守、慈爱的母性柔肠、坚强的革命意志,前所未有地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并无可替代地载入了文学史册。<SPAN lang=EN-US>

(本文获“威海艺校杯”读苦菜花小说,弘扬母爱文化有奖征文一等奖)</SPAN>

 

联系电话:0631-6871606 

电子邮箱:fdywxg@foxmail.com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71号

邮编:264500

联系人: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