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冯德英的第五部长篇《晴朗的天空》即将出版,我在初冬一个晴朗的中午,轻轻叩开了他的家门。<SPAN lang=EN-US>
话题从他的处女作《苦菜花》谈起。他说:“我之所以成为作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代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我的命运是和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息息相连的。”<SPAN lang=EN-US>
冯德英<SPAN lang=EN-US>1935年生于山东昆嵛山区的一个贫苦农家。不满十四周岁便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他在部队一面从事无线电报务工作,一面学习文学创作。一部《苦菜花》是他当年一些亲身经历真实写照,其中的人物几乎都可以找出生活的原型。<SPAN lang=EN-US>
闻一多有句名言:“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作家的天赋同样也是爱。冯德英植根于这种爱,缘于这种爱,从50年代起,他紧紧握住手中的笔,勤奋耕耘、不断攀登。凭着作家的民族使命感,尽自己的职责,以后他还创作了《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染血的土地》以及电影文学剧本《女飞行员》等作品,这些作品闪耀着他对土地、对人民真诚、深沉的爱。<SPAN lang=EN-US>
文学是一种极高尚的事业。冯德英认为:“在文学道路上,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作家必须对人民负责,必须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生活现象,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度的党性原则。作家应当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只有意识到艺术崇高的社会目的,作家才能坚持作品的真实性,才能认真地观察生活,从而贴切正确地反映生活。不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配作家称号的。当谈及新近将出版的长篇小说《晴朗的天空》时,他告诉笔者:这部长篇是他创作的反映建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三部曲——“大地与鲜花”系列的第二部。小说详尽描述了中国社会进入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时,大跃进、食堂化、大炼钢铁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困难时期。记录了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人们政治、经济、心理、命运上的特殊经历和遭际,构成一幅极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目前,他正在加紧创作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长篇,这是一部全面反映十年动乱时期的作品。<SPAN lang=EN-US>
谈到今后的创作时,冯德英不无感慨地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能坚持写长篇的已经为数不多了,我要趁着自己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加倍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作家的使命。”<SPAN lang=EN-US>
(原载1992.06.05《人民日报》<SPAN lang=E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