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一出《李二嫂改嫁》享誉大江南北,郎咸芬的名字随之为众人所知。<A href="[InstallDir_ChannelDir]{$UploadDir}/200812/2008120116040835.jpg" target=_blank> 四十多年过去了,昔日年轻的李二嫂已是年过花甲,最近在《苦菜花》中她又塑造了一位革命母亲形象,艺术达到又一新境界。<SPAN lang=EN-US>
根据冯德英同名小说改编的吕剧,撷取小说部分情节,以母亲与群众共同护卫兵工厂为主线,描写昆仑山区在抗日战争中前仆后继、送子参军的故事。郎咸芬饰演的母亲就是抗日民众中的一位代表。<SPAN lang=EN-US>
郎咸芬表演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生活化。她塑造了一位英雄的母亲,但在表演上绝没有故作英雄态,而是于平凡平易之中显其伟大。郎咸芬的表演常常使人联想到农村中那些没什么文化,但明事理、慈祥善良、被乡亲们敬重的老妈妈。人物的美是由表及里的,更重要的是她揭示出人物心灵之美。她有一颗母亲之心,爱自己的儿女,更爱革命和革命同志。大幕拉开,身着孝服的母亲坐在织机前,一梭一梭地织着农家土布,大儿子为替父报仇,杀了日本鬼子,逃回家中。母亲闻言,先是一惊,继而取包袱,又从腕上脱下手镯,嘱儿逃命。这一切,她做得那么自然,那么生活,没有瞪大眼睛,双手颤抖,惊恐后复归于平静等夸张的大幅度表演,但观众却感到了母亲的心理变化,同时也感受到她遇事不慌不乱非同一般的另一性格侧面。<SPAN lang=EN-US>
如果说前一段戏主要是靠细腻的表演完成人物心理外化,难度较大,那么尾声部分送小儿子参军的戏就更加难演了。母亲依然是坐在织机旁,依然是一梭一梭地织布,依然是与沉重的织机声相伴,依然是送包袱……戏剧最怕场景与动作的重复,而郎咸芬的表演抓人,让人动情,于重复之中有变化,于重复之中使戏剧深化。在这里她牢牢地抓住极为简单的几句台词:“娘送走了你哥,送走了你星梅姐,又送走了你曼子妹妹,今儿个,娘想讨个吉利,不送你了。”演员控制着情感和声音,台词念得很轻,声音很低,但却字字清晰入耳,仿佛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痛苦与坚强,悲愤与坚定相交融,最终给人以坚毅之感,再加之沉重的织机声,仿佛让人听到了母亲那颗怦然跳动的心,使人物于貌似平常之中显其崇高,这种“送子参军”的场面是独特的,也是极具个性的。戏剧也因之转向深沉,耐人品味。<SPAN lang=EN-US>
郎咸芬的唱是很具艺术感染力的。当年李二嫂的唱以甘美清醇、轻柔含蓄见长,老实说现在的声音已非昔日可比,但却更为感人,原因就在于她更注重以唱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内心。她基本上利用中音区,以结实厚重的唱抒情,表现人物痛惜、怜爱、悲愤等难于尽说的复杂感情,达到了情胜于声、声因之情而美的境地。<SPAN lang=EN-US>
郎咸芬塑造的母亲真实、生动、感人,她是大山中的苦苦菜,是冰冻雪压石头埋、含泪开出的苦菜花。她所获得的成功,究其原因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但有一条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为塑造母亲形象,她到昆仑山区寻找“母亲”,和老区人民生活在一起,用她的话说:“如果没有革命老区的那段生活,我演戏心里就不踏实,是老区人民教我这样演母亲的。”<SPAN lang=EN-US>
(原载1997.12.20《人民日报》<SPAN lang=E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