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研究
看话剧《女飞行员》
   admin                 0

 戏看过好几天了,一群女飞行员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闪动,一些令人着迷的问题还在脑中翻腾。打从在观众的赞美的喧声中缓步走出剧场那个时候起,我就激动地想着:这个戏,明明演的主要是青年女同志的事情(有些是只有女青年才会碰到的事情),却为什么使许多既非女同志、又非青年的观众感到说中自己的心怀、吐出自己的心声了呢?明明讲了许多道理,却为什么使人回肠荡气、惊心动情到这种地步呢?明明还有一些可以修改的不够完美的地方,却为什么使人获得很大的满足、简直好象不再缺少什么了呢?……<SPAN lang=EN-US>

 诚然,戏里的主要人物,大都是女同志。有些台词,也是作者故意向妇女观众讲的,而且戏又在三八节前夕开始演出。这一切,当然使妇女观众感到亲切。可是,过细一想,这个戏无论如何不仅仅属于妇女。只对妇女才有意义的特殊问题,它一个也没有提。它虽然相当着力地渲染了女同志在“飞上天”的途中所遇到的、比男同志更多更大的困难和阻力;然而它更着力地通过生动的形象告诉我们:这些困难和阻力,大都来源于人们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或习惯势力的影响。项菲,固然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童养媳出身的杨巧妹,她最初的缺乏信心,也和旧社会的传统影响分不开。甚至“身体条件”都牵涉到一个“革命者对待困难的态度”问题。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阻力,不能依靠别的,只能依靠毛泽东思想挂帅,自觉地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只能依靠“决心做一个毛主席的空军战士的行动。”“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前进力量的源泉。”这,能说是只对妇女才有意义的特殊问题吗?当然不能,这是对任何人都有意义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SPAN lang=EN-US>

 我们的文艺作品本来就是这样:故事、人物、情节等等,越有特殊性越好;通过这些故事、人物、情节等等所概括的社会意义,则是越有普遍性越好。如果这是一条正确原则的话,那么,《女飞行员》是符合这一条的。可是,我们还不能在此打住。这个戏的重要之处和新鲜之处还在于:它不仅通过一个具体事件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必然胜利这一钢铸铁打的生活规律,而且还表现了人们自觉地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改造思想、改造客观世界这一伟大的主题。<SPAN lang=EN-US>

 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国家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著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千千万万士兵、工人、农民、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的自觉行动;“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千条万条,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条”,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发自深心的口号。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再也不是什么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了。有多少普通的士兵、工人、农民、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的理论水平,比某些自封的“理论家”都要高得多呵!人们通过这种自觉的学习,改造思想,改进工作,改造生活,许许多多难以设想的奇迹正因之纷至沓来,许多地区、许多单位、许多人的面貌正因之迅速改变……。这是我们的伟大生活,是我们的伟大现实!从这里,也足以望见我们的伟大未来。千千万万人自觉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这个锐利的武器,去掉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还有什么工作不能做好,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这无疑是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对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从我们的文学艺术来说,当然是一个最有时代特征、最有社会意义的伟大主题。过去,我们就有一些反映当代革命生活和革命历史的好作品,写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斗争实践的伟大胜利,因而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颂歌;可是,着重地表现人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这样的主题,却是近年来的事。《女飞行员》和近来出现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优秀作品,及时地把握住并且开拓了这一主题,我以为,对我们的文艺有十分巨大的革新意义,无疑地会促使我们的文艺大大加强它的思想威力,大大加强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发生更为巨大的教育作用。<SPAN lang=EN-US>

 也许还有带着未经清理的老观点看问题的人会耽心:文艺表现这样的主题能够行得通吗?讲学习、讲道理、讲理论,是要运用概念的,那不会出“概念化”吗?现在,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回答道:那就请看看《女飞行员》吧!这个戏充分反映了在毛泽东思想的照耀下,不同阶级出身、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觉悟程度、不同个性的女青年成长和改造的过程。这中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既有“难过的泪水,更有进步的喜悦和胜利的欢笑”(见剧场演出的说明书)。这批女青年进航空学校不久,一大堆的难题就一下子涌到学员班长林雪征的面前,她当时真是百感交集,四顾茫然,不禁对着教员为她们补课用的小黑板、墙上的挂图、她好心地送给项菲、反而被项菲打落在地的苹果,发出了独白:“妇女、妇女!妇女真的不能开飞机?郭教员对我们看不起,杨教员对我们有怀疑。巧妹的哭诉,玲玲的火气,项菲的情绪高高低低,兜头打闷棍,让人措手不及……妇女真的不能上天,真的要比男人低!我该怎么办?”其实这时候,面临着“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不光林雪征,也不光杨巧妹、萧玲玲、项菲,还有负领导责任的王政委。到底怎么办呢?王政委首先把住了关,坚定地抓住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这个中心环节。困难吗?毛泽东思想告诉我们:“困难是不利条件,可是,它能使人经受锻炼,炼出一身扎实的硬本事。”人家看不起吗?那就“要有毛主席说的穷则思变的志气”。这伟大的思想,不仅立刻鼓舞了经受过革命战争锻炼的林雪征,而且扫除了杨巧妹的愁绪。就是这个杨巧妹,刚才还边哭边诉地说:“班长,我看俺是不行啦?在旧社会,俺和妈一样,当童养媳的命!解放啦,妇女翻身啦,在社里当个好社员,就足啦,等于上天啦!哪能真的上天啊?……”现在却说:“我听毛主席的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从这以后,她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自觉性更增强了。航空理论学不懂,怎么办?学习毛泽东思想;技术过不得硬,怎么办?学习毛泽东思想;碰到各种各样的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怎么办?学习毛泽东思想。当然,毛泽东思想,既不是航空理论,也不是飞行技术;但是,它所提示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无往而不胜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学航空理论和飞行技术,果然得到了成功。只要看看项菲。她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较大影响,喜欢享受,过分热中修饰,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有一些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一定的革命热情。她的爱人——一个资产阶级分子却又一直拉她的后腿。她用错误的态度对待学习,理论不联系实际,因而犯了严重的错误,几乎当了逃兵。然而,就是这样的人,也要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她,帮助她用正确的态度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果然如此,她终于转变过来了。这一切都是活的人,活的思想,活的性格,难道有什么“概念化”的嫌疑吗</SPAN>

 不仅如此,就是谈论学习问题的戏,也可以写得并不“概念化”。为了证明这一点,咱们不妨再看看第四幕的第一段戏:中秋节的夜,一轮明月挂在树梢,到了休息的时刻了,姑娘们却为了“飞上天”而激动着,繁忙着。旧军人出身的教员郭华翔忽然来到女生宿舍外面,要求杨巧妹补课。观众只记得在第二幕里郭华翔给杨巧妹等人补课,一口外国话,满嘴专门术语,补了半天,谁也不懂。现在却是教员要求学生杨巧妹给他补课。补的是什么课呢?看看这几段台词:

 

 郭:……你一遇到问题就学毛主席著作,学了就能解决问题,可我……你为什么一学就能解决问题呢?这里必然有好经验。……</SPAN>

 杨:我开头还怕看不懂,可是越看越爱看,越看越有感情。……<SPAN lang=EN-US>

 郭:感情?<SPAN lang=EN-US>

 杨:是,感情,无产阶级的感情。毛主席是我们的救星,他的书是为穷人写的,教我们怎么革命的。有了问题读它,就有了解决矛盾的办法;遇上困难读它,就有了向前的力量;碰到失败读它,就有了胜利的信心!我要革命,我要向前进,怎么能不爱读它,怎么能对它没有感情呢?</SPAN>

 郭:感情!无产阶级的感情!这正是我所没有的,看起来我要学习好毛主席著作,最重要的起点是彻底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起无产阶级的感情。……</FONT>

 

 这一段戏,我想大家一定会觉得是生动感人的吧。两个人物的对话,都跳动着感情、显露着各自的性格特点,饱含着生活的实感,写的是如何学习毛泽东思想,同时也就是写的生活。<SPAN lang=EN-US>

 粗粗地作了上述考察之后,我认为,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文艺完全可以表现这样的主题,而且完全应当表现这样的主题,理论、道理、概念完全能够入戏。这首先是生活决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本来就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是生活的指南;而我们的千百万群众又真正是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去活学活用的。因此,毛泽东思想深入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渗透在我们实际生活之中,指导着我们的言行,影响着我们的个性和性格,我们每时每刻都同它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这种理论、概念,正是我们实际生活中不可或缺、大量存在的。只要我们的作者和演出者深入了生活、理解了生活,并且正确地、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我们就能够把人们自觉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过程写得生气勃勃,把人物写活,写好。理论、道理、概念,也就不会是什么不可理解的、神秘的、悬空的东西,而是饱含着感情和实感的艺术内容,是主题、剧情、人物性格的发展的有机部分。“概念化”的产生,恰恰是由于作者离开了生活,不理解生活,因此也离开了正确的概念的实质,不理解正确的概念的真正实质;并不是由于运用了概念的原故。<SPAN lang=EN-US>

 好了,关于这个戏的成就,我只能谈到这里为止。它的好处,当然还有很多,可惜我没有能力一一评述。总之,我认为,作者和演出者们锐敏地发现和把握住了这个主题,通过生动的形象真实而有说服力地表现了这个主题,因此也就与近来出现的一些作品共同开拓了这个主题,这就是一个重要功绩,我们的观众和同行们都不会忘记的。<SPAN lang=EN-US>

 那么,这个戏的可以修改的不够完美之处在哪里呢?此刻,我的心情还和刚刚看完演出的时候一样,觉得这个戏缺少些什么,又似乎什么也不缺少。我想这也不难理解。当一个戏刚刚和观众见面的时候,总难免缺少些什么,可是,只要不缺少我们的文艺中的最根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我们的观众就会被激动、被征服得没有功夫去挑剔了。最根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深刻的革命思想,强烈的革命感情,磅礴的革命气概……;一句话:革命——如《女飞行员》所揭示,就是毛泽东思想挂帅的自觉革命。<SPAN lang=EN-US>

 当然,哪怕很微小的缺点,对于作者和演出者都是重要的。在这个戏里,林雪征 在飞行中的“左偏”毛病(这是前几幕里一再强调的)如何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被克服的,应当给以更有力的表现;李檬这个人物写得比较浮浅,项菲的思想变化的脉络理得不够清楚(要开小差的决心下得有点突然),王政委写得不够性格化、演得严肃有余、亲切不足,以及其他一些小小的疏忽(例如,王政委叫萧玲玲同项菲交知心朋友,她交了没有?下文不明)和粗糙的地方,是可以修改的。不过,这又何必耽心!我们的作者和演出者是决不会放过这些缺点的。比现在更好的《女飞行员》和《女飞行员》式的好戏一定会经常不断地活跃在我们的舞台上和广场上。<SPAN lang=EN-US>

  (原载<SPAN lang=EN-US>1965.03.07《人民日报》)

 

联系电话:0631-6871606 

电子邮箱:fdywxg@foxmail.com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71号

邮编:264500

联系人:赵先生